建筑设计研究▎化零为整:中航城的体验式商业设计

 

华阳多年的商业设计经验中,平台商业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深业上城的平台商业引入了更广阔的城市景观,湖贝项目中的平台商业也整合了多个碎片区域,而中航城项目则不论从空间整合、交通网络以及商业形态规划等方面都成为平台商业经验的一个重要标本,也为后来的商业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价值。

 

雕刻式的空间设计手法

 

中航城位于用地紧张,人口稠密的深圳市华强北片区,毗邻深南中路、振华路、中航路三条繁忙的街道及西侧的城市中心公园,由中航苑小区改造而成。

这个片区曾是一个厂房集中的工业区。在这个改革开放城市的发展史上,中航苑是“市区的西大门”,上海宾馆则是“城郊分野的节点”,对老深圳而言,“到了上海宾馆,再往西,就要走出深圳了!”而到天虹商场血拼购物,也是充满温情的集体回忆。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万佳百货、曼哈、女人世界等商场的进驻,赛格、华强、万商等电子市场火爆交易,这里很快成为深圳最具活力的商圈之一,亦随之逐渐陷入交通拥堵、配套落后、布局杂乱、业态层次偏低的困境,目前正在面临整体现代化提升和产业升级的转变需求。如何以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形态来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是中航城贯穿始终的设计原则。

作为连接华强北商圈及CBD的最稠密的节点,中航城身处一个相对成熟的多功能城市中心商贸区,但由于交通拥堵、建筑物配套设施老化等问题严重,项目本身被道路分隔为四个地块,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且每一个地块都比较小,面临深南大道的商业展示面太小,相比之前传统的大盒子的形式,如何将割裂的地块化零为整,如何通过设计让人流注意到并走入其中,是项目组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克服小地块的限制,我们在设计上就加入了层层叠落的平台,将不同标高的平台和不同地块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如果从平台塑造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在一层的时候四块不同的地块形成四处独立的商业体,但是升至二层之后则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商业体量,通过一个从南往北慢慢退台的大台阶,营造出一个逐层迭落的体验感,让人群在华强北片区的高密度人流中感受到一个仅属于行人和购物者的世外桃源。

中航城的设计通过叠水和大台阶,以及垂直向的大交通系统,把楼层串联起来,形成多样性的室外平台和公共空间的设计,既是现代商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它本身最大的特色。多层退台带来的诸多室外公共空间,为很多直接对外的商店、酒吧、餐饮提供了场所。在中航城设计师张允眼里,“这是一个空间塑造和切割的过程,类似于雕塑。我们可以在二层平台上设计一个很完整的体块,但最终依然坚持去创造出一些不同的,小体量的,却有意思的空间,让每一层都有一个有利于提升商业价值的临街概念。”

 

商业形态的选择与发展

 

“即使商场关门了,也希望能有很多热闹的商业场所,有一个很好的去处。”这是符合现代人群的生活习惯和体验的,因为人群倾向的购物场所越来越无法局限在一个简单的大盒子中。尤其是在深圳这种城市,人们希望有更多室内室外的交流和互动。万象城一期到二期商业形态上的转变很好的印证了这一趋势,即从单一体量的室内商业,逐步向街区式的商业进行延伸。这个也是在商业发展上的共性。

不同于传统的封闭式shopping mall,中航城采用街区商业与shopping mall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形式相结合,创造大量下沉广场、空中平台、室外大台阶等立体式开放空间及与其配套的水景、绿化系统。这些完全对公众开放的环境,延伸了“人”的停歇空间及视线,积极地融合了不同的生活形式。

“街区开发”的理念贯穿其中,商业裙楼的高度都控制在15~35米之间,置身其间,市民的视线既能看到漂亮的建筑轮廓线,又不会有局促感,营造出怡人的“逛街氛围”。通过立体街道网络系统,提供细腻的生活场景,深化了人们对华强商圈文化的情感记忆。

商场内部是一条单动线,地下一层、一层和平台是相联接的。如果商场关门了也有外部的空间可以活动,包括再往上更高层的退台,在设计中设置了类似于酒吧街的地方。“把最特色的餐饮和酒吧街放在上面,就是为了让人可以走上去,只要沿着动线一直走,人流就会带动商业氛围。”张允如此解析,“中航城的商业总共有八层,在七层也是有一些商业和餐饮,这些吸引人流的业态往往放在两端,最高或者最低,这也是常规的商业业态配置手法。”

当城市尺度或者区块面积较小的时候,商业形态往往呈现为各式各样的街铺,类似于欧洲的小城。但是在较大的城市尺度中,大的shopping mall引导着商业设计的主流。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产业的升级,大型shopping mall某种程度可谓是城市竞争力的代表,但鉴于现今用地条件愈加紧凑的问题,将首层设计成比较大的交通空间与建筑的门厅,将大型集中商业置于二层之上,结合部分街铺和地下商业空间,将成为一种适宜用地条件的主流商业组合形态。

 

交通会决定商业的兴衰

 

“在成功的商业运作案例中,往往有很多是得益于交通红利,所以我们也反复地强调location的重要性。”华阳国际深圳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曹国威指出,中航城的项目所在是繁华的华强北片区,交通的便利程度毋庸置疑,但复杂程度在深圳却是公认的,尤其在中航城这种相对碎片化的地块分布格局之下,交通更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与地铁站的连接上,张允表示项目创造性地利用了中央公园:“首先我们在中央公园里面,做了一个转向的坡道,将车流转到地下,这样不但完成了项目与南北两侧与地铁站的链接,更贯通了南北的交通连线。同时也在每一个地块都设计了车行出入口,而且考虑到建筑内餐饮业态的运营,专门做了一个货车的出入口。”

为疏解地面压力,首先将地下负二、三层全部打通,形成庞大的内循环交通停车系统。同时通过修建地下通道将中航城的停车场与城市主干道华富路直接连通,避免了大量的车辆从地面进入中航城乃至华强北片区,造成交通拥堵。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有机联系,最大限度地疏通交通网络,释放城市能量是我们针对中航城交通现状而提出的解决方案,通过丰富多变的“通道树型”街道体系让高密度的生活有效叠加,增加了地面商铺和公共空间的活力,同时有效利用沿街面,形成丰富、有趣的生活界面。

 

供稿:华阳国际 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