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主运行!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


4月26日上午10时16分,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体总包设计的全国首个采用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示范工程——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青岛地铁运营里程增加至348公里。

 微信图片_20240426204550.png首辆列车驶出车辆基地

6号线一期工程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自主运行系统示范项目。线路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主要串联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经济合作区等功能区,是首条贯穿西海岸新区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骨干线。线路全长30.76公里,共设地下站21座,其中换乘站7座,采用B型车6辆编组,列车最高运行时速100公里,接触轨受流供电。

自2019年项目开工建设以来,青岛地铁集团统筹管理,铁一院城轨院总体总包项目组坚持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组织各参建设计单位开展方案研讨、技术攻关,克服工期紧、风险大、新技术多等考验,确保设计进度质量有序可控,为全线顺利通车打下坚实的基础。

线路开行后,将全面加强西海岸新区与青岛东岸和北岸城区间的快速交流,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国家级新区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轨道交通支撑。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038.jpg

线路走向示意图

这是一条“示范”线

据了解,2016年11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批准将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列为“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示范工程”项目。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轨道交通装备重点领域国家级示范工程,将青岛地铁6号线列示范应用线”。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053.png

TACS系统架构

作为青岛首条智慧地铁示范线,设计列车搭载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改变了“以地面为核心,地面设备指挥列车运行”的传统列车控制模式,实现“以列车为核心,列车自主运行”的新一代列车控制模式。地面设备上车后,列车行进无需地面信号指挥,可根据时刻表,自行确定要运行的时间、速度和行驶的区域,让列车会“自己跑、自己停、自己回”。

采用TACS技术,地铁改造升级更简单、建设周期更短、建设运营成本更低,全寿命周期成本降低20%,维护工作量减少30%。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058.jpg

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蓝海豚”

这是一条“智慧”线

6号线一期工程围绕“安全、服务、效率、效益”四个目标,打造全国首条全线路、全功能“智慧+”地铁,实现智慧建造、智慧车站、智慧运维、智慧段场。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104.jpg

青岛地铁6号线控制中心

智慧建造

设计团队在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内积极推动BIM及数字化应用,以BIM模型为载体将项目建设形成的管理数据进行有效、系统的集成,实现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安装,打通设计、施工、资产移交、运维等全流程技术壁垒,使数据真正流动了起来,高效助力工程建设。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111.jpg

智慧建造多专业BIM模型

智慧车站

设计团队通过城轨云、大数据平台、BIM数字底座综合承载,构建了高度智能化的智慧车站综合管控平台,实现面向乘客的全方位体验、面向设备的全自动运行、面向运营的场景化运行以及面向应急事件的人机双赋能、共治式联动,达到安全、服务、效率和效益的智慧统一。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118.jpg

智慧车站综合管控平台

智慧运维

依托“云平台”,技术团队搭建涵盖供电、机电、车辆、通信、工务的五大智慧运维系统,对设备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和智能分析,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快速处理,提高运维效率,降低故障率和运维成本,延长设备寿命,实现设备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126.jpg

机电智慧运维系统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130.png

抓马山车辆基地智能巡检机器人 

智慧段场

设计团队将全自动驾驶区作业综合管控系统、车场生产管理系统等先进系统设备集合于一体,实现互联互通,有效提高场段运维效率和质量,保障了人员作业安全,打造安全、优质、智慧、绿色、和谐的新型智慧段场运营模式。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138.png

智慧段场数字孪生系统

这是一条“创新”线

国内首次应用暗挖车站主动支护技术、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预制装配化建造集成技术、国内首次在暗挖车站中应用清水混凝土技术……技术团队坚持创新引领,围绕工程重难点开展技术攻关,设计采用了30余项创新技术,显著降低了施工风险,高效节约成本和工期,实现提质增效。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143.png

抓马山车辆基地全景

暗挖车站主动支护技术

团队采用暗挖车站主动支护技术,充分调动围岩自承能力,采用预应力锚杆,恢复围岩开挖前的三向应力状态,形成组合拱,创新提出大跨隧道预应力主动支护成套建造技术,该成果荣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150.png

主动支护技术设计原理

相较传统支护工法,主动支护技术提高了作业空间,更利于机械化配套施工,沉降变形减少约50%,喷射混凝土量减少约30%,格栅钢筋量减少约35%,碳排放量减少约18%,工期缩短3-5个月。

预制装配化建造集成技术

为助力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团队大规模设计应用预制装配化建造集成技术,实现地铁车站梁、板、柱、墙100%预制装配,涵盖施工临建、车站主体结构、内部结构、轨道板、疏散平台、主变电站、管廊及挡墙等,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158.jpg

全预制装配式车站河洛埠站

相较传统现浇结构车站,每个全预制装配式车站的施工人员由150人减少至30人左右,工期缩短约4-6个月,钢材节省约800吨、木材节省约800立方米,施工废弃量减少约50%,碳排放量减少约20%,装修量大幅减少。

清水混凝土技术

在暗挖车站建设中,设计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提升综合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同时,突出混凝土建筑的结构美感和独特肌理,风管首次应用一送一回形式,应用低矮型落地式消火栓,达到车站公共区轻装修、简装修、不渗不漏、绿色低碳的目标。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208.png

清水混凝土车站赵家庙站

相较传统车站,每座清水混凝土车站装饰材料节约1200平方米,装修减少投资约100万元。

蒸发冷凝直膨空调冷源系统

全线设计采用蒸发冷凝直膨空调冷源系统,成功解决了冷却塔占地、水冷机组换热等复杂问题,自带节能控制系统,可自动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故障自诊断,系统可靠性高。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216.png

蒸发冷凝直膨空调冷源系统

相较常规冷却塔冷源方案,采用蒸发冷凝直膨空调冷源系统,整体能效比提高约10%,年用电量减少约40320度,年碳排放减少约40万吨。

复合再生储能装置

国内首次采用中压逆变与飞轮储能相结合的复合再生储能装置技术,兼具两种类型再生装置的技术优势,具有稳定牵引网电压、减少向电网谐波注入等优点。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223.jpg

复合再生储能装置

采用该装置,每年地铁用电节省约650万度,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0.37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光伏一体化技术

青岛地铁车站首次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利用车站屋面设置光伏系统,总装机容量约为477千瓦,就地并网于地铁车站400伏低压侧,供给照明、空调等低压用电负荷,即发即用。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228.png

横云山路站光伏一体化技术

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实现地铁供电节能降耗,每年节约用电5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500吨。

这是一条“人文”线

6号线一期工程以“幸福时光”为主题,以青岛的文化元素为基础,以“一站一景”为原则,提取“海西船歌、红瓦绿树、生态科技”等要素,融入现代元素,重新定义公共空间与文化、现代生活方式间的关系。通过地域文化与建筑形式的交融,演绎和诠释青岛人的自豪、自足与自信,呈现青岛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一组照片,带你走进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234.png

扒山(滨海学院)站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240.png

华山站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245.jpg

辛屯站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249.jpg

薛家泊子站

 微信图片_20240426205254.jpg

铁一院设计团队

 

待到花开烂漫时

一线牵南北,全城若比邻

幸福生活,从地铁开“驶”

未来,铁一院将继续提升科技创新力度,扎实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轨道交通数字化转型,为城市智慧建设贡献更多力量。